避孕药分为哪几种

焦鲁霞
焦鲁霞 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避孕药主要分为短效避孕药、长效避孕药、紧急避孕药和探亲避孕药四种。短效避孕药需规律服用,避孕效率高;长效避孕药服用次数少,但副作用相对大;紧急避孕药是事后补救措施,不能频繁用;探亲避孕药适合短期探亲夫妇。 1. 短效避孕药:需从月经第 5 天开始,每天 1 片,连服 22 天,避孕效率达 99%左右。常见有复方炔诺酮片、复方甲地孕酮片等,遵医嘱规律服用能有效避孕。 2. 长效避孕药:每月服用 1 次即可,使用方便。不过可能出现月经失调、恶心等副作用,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片等,使用前需咨询医生。 3. 紧急避孕药:在无防护性生活后 72 小时内服用,如左炔诺孕酮片、米非司酮片等。但激素含量大,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式。 4. 探亲避孕药:适合夫妇短期探亲时使用,不受月经周期限制,如甲地孕酮片、炔诺酮片等,按要求服用可起到避孕效果。 避孕药有多种类型,各有特点和适用情况。短效避孕药适合长期避孕且能规律服药者;长效避孕药适合嫌服药频繁者;紧急避孕药用于应急;探亲避孕药适合短期相聚夫妇。选择时要结合自身情况,必要时咨询医生。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避孕药吃多了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

一般过量服避孕药可能增加不孕不育风险,存在个体差异。短效避孕药按正确方式规律服影响小,长期大量滥用会干扰内分泌致激素紊乱影响受孕;紧急避孕药激素含量大,频繁使用致月经周期紊乱、子宫内膜和输卵管异常,降低受孕几率,严重时致不孕不育。避孕药成分主要是激素,生殖系统敏感,不是所有过量服避孕药女性都会不孕,为健康应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剂量或频率。

科普文章 2019-11-14

倒立能瘦腿吗

倒立对瘦腿有一定帮助但效果有限。它可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使腿部视觉上更纤细,还能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改善循环以维持腿部健康。不过,倒立不能直接消耗腿部脂肪,且长时间倒立可能带来不适,有高血压等疾病者不适合。要想有效瘦腿,还需结合合理饮食和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及腿部力量训练。

科普文章 2019-11-15

怀孕期间多久做一次产检

怀孕产检有明确时间间隔,6 - 13 + 6 天一次,14 - 27 + 6 天每 4 周一次,28 - 35 + 6 天每 2 周一次,36 周后每周一次。初期频繁检查确定宫内孕等,孕期进展各阶段胎儿发育重点不同,产检项目及间隔随之变化,能及时发现孕妇身体及胎儿发育异常。若孕妇腹痛、阴道流血等异常应立即就医,且产检项目众多,如唐筛查染色体异常、糖耐量试验测妊娠期糖尿病等。

科普文章 2019-11-29

怀孕后吃叶酸需在医生指导下吗

怀孕后吃叶酸需遵医嘱,因不同孕妇存在个体差异。正常孕妇需补充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剂量等需医生根据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综合判断,若日常饮食含叶酸则调整补充剂量。特殊孕妇如患贫血等疾病或有不良孕产史,医生会制定个性化叶酸补充方案,如巨幼细胞贫血孕妇需增加补充量。过量补充叶酸有风险,应遵循医生建议。

科普文章 2019-11-29

鼻综合鼻头增生能消退吗

鼻综合鼻头增生大多能消退,但存在个体差异。影响消退的因素众多:增生程度轻,消退可能性大,反之则难;术后护理好利于消退,不当会加重;疤痕体质者消退困难,非疤痕体质相对容易;经热敷、按摩等治疗干预可加快消退;随时间推移,多数增生在术后6 - 12个月会改善。患者应做好护理、遵医嘱治疗并耐心恢复。

科普文章 2019-11-11

孕晚期脐带绕颈能顺产吗

孕晚期脐带绕颈有可能顺产,需综合多因素判断。1 - 2 周且脐带正常可尝试顺产,需监测胎心,异常时需剖宫产;3 周及以上顺产风险高,可能需剖宫产;同时伴有其他异常如脐带过短、胎盘功能不良等,倾向剖宫产。脐带绕颈常见,孕妇不必紧张,孕期要按时产检,临近分娩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分娩方式。

科普文章 2019-11-29

怀孕憋尿对胎宝宝有没有影响

怀孕憋尿对胎宝宝影响取决于憋尿程度和时长。短时间轻度憋尿,身体可自行调节,通常无明显危害,因人体有代偿机制,少量尿液积聚对子宫压迫有限。长时间严重憋尿,膀胱过度充盈会使压力升高压迫子宫,影响子宫血流供应,减少胎儿氧气和营养物质获取,增加胎儿窘迫风险,严重影响胎儿发育。怀孕后孕妇易尿频,应及时排尿保持泌尿系统健康,利于胎儿正常发育。

科普文章 2019-11-29

怀孕初期孕酮和雌二醇太高会怎样

怀孕初期孕酮和雌二醇太高有不同影响。孕酮高可能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影响胚胎着床发育,增加流产风险,还可能与葡萄胎等疾病相关,伴阴道流血、腹痛。雌二醇高可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如过快,也可能是双胎或多胎妊娠表现,因胎盘激素多。怀孕初期激素水平复杂,若二者过高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措施。

科普文章 2019-11-29

怀孕几个月后开始脚肿腿肿

怀孕 20 周后易现脚肿腿肿,这是因为血容量增加及子宫压迫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不同孕妇情况各异,有的早出现,有的整个孕期不肿。若肿胀严重、伴疼痛、突然加重或血压升高等异常,需及时就医。缓解方法有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饮食控制盐分摄入,避免吃太咸食物加重水肿。

科普文章 2019-11-29

玻尿酸打法令纹会移位吗

玻尿酸打法令纹有可能移位,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类型玻尿酸质地不同,软且流动性大的更易移位;注射过浅、医生技术不佳、术后护理不当、个人体质差异都会增加移位几率。为降低风险,要选合适类型的玻尿酸,由专业医生操作,并做好术后护理。因个体有别,填充法令纹的效果和稳定性也不同。

科普文章 2019-10-23

唐氏综合征是什么病

唐氏综合征即 21 - 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病,因第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所致。患者细胞内 21 号染色体有三条,会出现特殊面容,如眼距宽、鼻梁低平等,还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智能落后等问题,常并发先天性心脏病等畸形,免疫力也较低。孕期唐筛等检查可早期发现,早发现有助于采取对应措施应对这一染色体异常引发的疾病。

科普文章 2019-03-04

吃避孕药百分百避孕吗

一般情况下吃避孕药不能百分百避孕。短效避孕药正确按时服有效率高,但漏服或与某些药同服可能失败;长效避孕药因个体差异及使用初期未按规定用药会影响效果;紧急避孕药仅对一次无保护性生活有效,且避孕率低于常规方法,使用时间越晚失败风险越高。避孕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避孕方式。

科普文章 2019-09-10

子宫位置后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子宫位置后倾可能由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多次人工流产、盆腔炎症等因素引起。常见治疗方法有改变睡姿、胸膝卧位锻炼、子宫托治疗等。不同原因对应不同治疗,如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胸膝卧位或用子宫托;多次人流可物理治疗或服药。此外,长期仰卧睡姿等也可能致病。日常要保持良好习惯,减少对子宫损伤,增强体质。

科普文章 2019-08-16

孕妇呼吸道感染对胎儿有影响吗

孕妇呼吸道感染对胎儿影响取决于多因素。轻度感染如普通感冒,影响小,自身免疫系统可应对,胎儿受母体保护。严重感染如流感病毒,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增加畸形、早产、流产风险。特殊病原体感染如风疹病毒,危害大,可致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耳聋等。孕期应预防感染,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感染后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治疗,勿自行用药。

科普文章 2019-08-14

第一胎剖腹产第二胎可以顺产吗

第一胎剖腹产,第二胎有顺产可能,需结合多方面情况判断。子宫恢复良好、无瘢痕过薄等问题,顺产可行性较高;胎儿大小适中、胎位正常,顺产成功几率大;孕妇身体素质好、无合并症或并发症,顺产可能性增加。孕妇应定期产检,与医生充分沟通,由医生综合评估确定分娩方式,分娩时需严密监测,有异常及时处理。

科普文章 2019-04-09

孕妇能吃南瓜粥吗

一般孕妇能吃南瓜粥,其营养丰富,南瓜含维生素A、C、膳食纤维和钾等。维生素A利于视力发育,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膳食纤维防便秘,钾维持电解质平衡。但南瓜含糖量较高,孕妇食用要适量,以免血糖升高、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风险。此外,孕妇可吃苹果等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饮食应营养均衡、清淡易消化。

科普文章 2019-03-04

剖腹产多久可以使用收腹带

剖宫产术后第二天通常可使用收腹带,它能固定伤口、减轻疼痛、促进愈合、支撑内脏和助子宫复位。使用时要注意松紧适宜,过紧影响循环,过松效果不佳。若出现不适或恢复不佳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此外,不能长时间佩戴,每天不超8小时,夜间取下,还要选透气合格产品,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

科普文章 2019-03-07

长期填充玻尿酸会有什么副作用

玻尿酸填充可增加皮肤水分与弹性,改善外观质地,常用于填充皱纹等。但长期填充有副作用,如局部反应、感染、血管栓塞、过敏反应、移位变形等。不同人治疗效果有差异,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为降低风险,要选正规机构和有资质医生,术后做好护理,出现异常及时复诊。

科普文章 2019-10-23

打催生针多久可以顺产

催生针促使子宫收缩,顺产时间 1 - 3 天。产妇情况各异,宫颈成熟度好、胎儿适中胎位正,约 1 天顺产;宫颈差、胎儿大或胎位不佳,可能 3 天甚至更久。催生针超 3 天未顺产有难产风险,需及时就医,医生依具体情况决定顺产或剖宫产。顺产时产妇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护,过度紧张会影响子宫收缩致顺产时间延长。

科普文章 2019-03-07

尿道口痒是怎么回事

尿道口痒可能由局部清洁不到位、内裤材质不佳、过敏、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引起,也可能是糖尿病、淋病等所致。治疗方法包括保持清洁、换合适内裤、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坐浴等。如出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在医生指导下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性生活卫生,多喝水,有过敏史者避免接触过敏原。

科普文章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