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精准的血管内治疗方式,通过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植入等技术封堵动脉瘤,降低破裂风险,其核心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尤其适合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
术前评估与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患者需接受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明确动脉瘤位置、大小及形态,医生结合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选择单纯弹簧圈填塞或支架辅助栓塞。术前需禁食禁水,进行药物调整(如停用抗凝药)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手术操作阶段通常在导管室进行,患者局部麻醉后,医生从股动脉穿刺插入微导管,在X射线实时引导下将导管送至脑动脉瘤部位。随后通过微导管释放铂金弹簧圈,利用其螺旋结构填塞瘤腔,阻断血流进入;复杂病例可能需植入密网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重塑血管内血流路径,促进瘤内血栓形成。
术后观察与康复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神经功能变化,防止脑水肿或血栓形成。患者需卧床12-24小时避免穿刺点出血,并短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使用支架)。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栓塞效果,同时控制高血压、戒烟等危险因素,降低复发风险。
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动脉瘤破裂。术后遵循医嘱复查与健康管理,可显著提升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