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手术虽能有效改善心血管狭窄,但患者常陷入十大认知或行为陷阱,可能影响术后恢复甚至引发二次病变。 以下是关键误区及科学应对方式:
-
误区一:支架能“根治”冠心病
支架仅解决局部血管堵塞,但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术后仍需长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
误区二:术后可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擅自停药易引发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双抗治疗需严格遵医嘱,通常至少维持1年。 -
误区三:支架越贵效果越好
药物支架与裸支架适用人群不同。高龄或出血风险高者可能更适合裸支架,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 -
误区四:术后必须绝对静养
适度运动(如散步)可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活动。康复计划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 -
误区五:忽视其他血管病变风险
支架仅处理当前狭窄血管,其他部位仍可能发生新斑块。定期复查冠脉造影或CT至关重要。 -
误区六:不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等会加速血管损伤。术后需严格监测血压、血糖,并调整用药方案。 -
误区七:忽略心理与情绪管理
焦虑或抑郁可能加重心脏负荷。通过心理咨询、冥想等方式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康复。 -
误区八:饮食与烟酒不忌口
高盐高脂饮食、吸烟饮酒会加速血管硬化。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并彻底戒烟限酒。 -
误区九:症状消失即代表痊愈
无症状也可能存在支架内再狭窄。术后6-12个月需复查血管功能,而非仅凭感觉判断。 -
误区十:忽视感染预防
术后免疫力较低,呼吸道感染可能诱发心脏并发症。注意保暖、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风险。
支架手术是“救命”而非“一劳永逸”的手段,科学认知和长期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陷阱,保障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