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赤巴病是因体内“赤巴”(对应中医“火”或“肝胆”能量)过盛或功能紊乱引发的热性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肤及眼白发黄、胃火亢进,常见类型包含赤巴热症、黄疸症、寒性赤巴病等。
赤巴病的核心是体内赤巴能量失衡,其特性包括“腻、锐、热、泻、潮、臭”,偏盛时表现为多汗、暴躁、发热等。病因涵盖外因(气候突变、暴晒)、饮食(过食辛辣油腻)、情志(暴怒伤肝)及外伤等,导致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病态,如入心则夜寐不安、口苦;入肝则右肋疼痛、皮肤发黄。
赤巴病患者脉象洪数、尿赤黄味臭,伴目赤、舌苔灰黄等症状,分型复杂,如黄疸症可伴皮肤瘙痒、汗黄;寒性赤巴则表现为腹胀便溏、脉缓。治疗注重辨证,热性赤巴宜凉性饮食(如酸奶、苦瓜)、放血疗法;寒性赤巴则调和胃火,辅以灸疗。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强调按体质分型预防,如老年人多属隆型体质,需驱寒,而赤巴病多发青壮年,调理肝胆与清热为主。
预防赤巴病需避免燥热、暴怒及过食刺激性食物,关注季节变化,保持情绪平稳以维持“赤巴”平衡。若出现皮肤黄染、持续高热等症,应及时就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