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压疮多在术后1至3天内发生,尤以术后1至2天最为常见,具体时间因患者体质、手术类型及护理措施而异。
术后压疮的发生与手术过程中的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环境密切相关。手术期间,患者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受阻,组织持续缺血缺氧,术后几小时内可能尚未显现症状,但受损细胞开始坏死,通常在术后1至3天内逐渐发展为可见的压疮。若术中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合理使用体位垫、定时调整体位或加强受压部位的保护,则可显著降低发生率或推迟发病时间。
年龄是关键因素之一,65岁以上患者因皮肤弹性差、皮下组织薄,更易受损,术后风险更高。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会显著增加压疮风险,而麻醉药物导致的血管扩张和低血压进一步削弱组织灌注。不同体位的影响显著:俯卧位易压迫前额、眼球及膝关节;侧卧位易损伤耳廓、肩部及外踝;截石位则需重点防护骶尾部及腘窝。术中低体温、潮湿环境及患者营养状况均会加重风险。
预防措施需从压力管理、外因控制和内因改善入手。使用记忆海绵床垫或凝胶减压垫分散压力;保持床单平整,避免拖拽造成摩擦;调节手术室温度至22-26℃并使用加温设备维持患者体温。术后护理同样重要,巡回护士需在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易损区域,交接班时记录皮肤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多学科协作,术前宣教、术中防护与术后监测相结合,可有效减少手术压疮的发生。
压疮的预防需贯穿整个围术期,医护人员需协同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科学体位管理、环境调控及术后追踪,最大限度降低术后皮肤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