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伤即使没有破皮出血,也需立即采取三步应急处理:冲洗消毒→观察体征→及时就医。狂犬病毒可能通过黏膜或微小伤口侵入,不可存侥幸心理。
-
彻底冲洗伤口
用流动清水配合肥皂交替清洗接触部位15分钟以上,水流需持续冲刷以降低病毒附着风险。若身处户外无清洁条件,可用矿泉水临时冲洗,避免用唾液或未经消毒的布料擦拭。 -
医用级消毒处理
冲洗后立即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未破皮部位也需覆盖消毒。若出现轻微红肿但无出血,属于Ⅱ级暴露,仍需按暴露后预防处置(PEP)标准处理。 -
72小时观察期重点
• 记录野狗特征及出没区域,便于疾控部门追踪
• 每日3次测量体温,狂犬病早期常见37.5-38.5℃低热
• 警惕肌肉跳动、蚁走感等神经异常症状,这类先兆常早于恐水怕风表现 -
必须就医的情形
即使表面无损伤,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立即接种疫苗:
✓ 野狗出现流涎、攻击性等异常行为
✓ 接触部位存在肉眼不可见的皮肤皲裂
✓ 儿童、孕妇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群体
特别提示:狂犬病致死率近100%,但暴露后规范处置可有效预防。部分医疗机构提供伤口分级评估服务,建议12小时内完成专业判断,错过24小时黄金处置期将大幅增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