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野狗咬后即使未见明显伤口,也需按狂犬病暴露风险严格处理。关键点包括皮肤黏膜检查、暴露等级判定、免疫接种必要性及动物观察,任何潜在接触均可能引发致命风险。
-
皮肤黏膜全面检查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至少15分钟,重点检查皮肤是否有划痕、破皮或黏膜接触(如眼睛、口腔)。若衣物遮挡部位有唾液残留,需脱衣后仔细检查,肉眼不可见伤口时可用酒精棉片轻拭,刺痛感提示存在微小破损。 -
暴露等级医学评估
根据WHO标准,无出血的皮肤接触属Ⅱ级暴露,需接种狂犬疫苗;黏膜接触或穿透性咬伤(无论是否出血)属Ⅲ级暴露,必须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建议24小时内携带野狗特征记录(品种、毛色、行为异常情况)至疾控中心分级处置。 -
免疫接种执行要点
采用“2-1-1”四针法(第0天双针,第7/21天各一针)或五针法(第0/3/7/14/28天),孕妇、哺乳期人群同样适用。接种后避免剧烈运动、忌酒及激素类药物,30%人群可能出现低热或红肿,持续超48小时需复诊。 -
动物观察与追踪上报
联络当地动物管控部门捕捉肇事野狗,10日观察期内若动物死亡需立即进行脑组织检测。无法追踪动物时默认按最高风险处理,完成全程免疫。同时向社区上报野狗出没区域,推动群体免疫规划。
接触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需加强2针,超过3年者重新接种。狂犬病毒可通过唾液经微小创口感染,致死率100%的特性决定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造成不可逆后果,及时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是唯一有效救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