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中风时,优先使用物理降温(如冰袋、湿毛巾)结合药物辅助,关键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烧药以缓解高热,同时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及改善脑循环药物(如丹参注射液),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 退烧药:体温超过38.5℃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快速降低体温并减轻脑损伤风险。注意避免阿司匹林用于出血性中风患者。
- 抗血栓药物:缺血性中风患者需尽早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血栓扩大,但溶栓后需延迟24小时使用。
- 神经保护与脑循环改善:依达拉奉可减少自由基损伤,丹参、川芎嗪等中药注射剂能促进脑血流,但需医院监护下使用。
- 基础病管理: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时,需同步服用降压药(如硝苯地平)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控制危险因素。
降温中风治疗需综合药物与物理措施,且个体差异大,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方案。康复期可结合中医调理(如血塞通片)及康复训练,提升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