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眩晕的应对关键在于保暖、对症治疗和避免诱因。受凉后突发头晕目眩时,立即停止活动并坐下或躺下,避免跌倒;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1-2分钟可快速缓解症状;若伴随视物旋转或呕吐,可服用倍他司汀等止晕药物,但需遵医嘱。长期预防需注意颈部保暖、规律作息,并区分病因(如感冒、颈椎病或低血糖)针对性处理。
-
应急处理:突发眩晕时优先保持安全体位,避免头部剧烈晃动。中医推荐用桃木梳从发际线梳至颈后100下,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若症状持续超过30分钟或出现肢体麻木,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
-
药物选择:
- 西药:视物旋转明显者可用地芬尼多,头昏沉感为主可选养血清脑颗粒。
- 中药:肝阳上亢型(头胀耳鸣)适合芹菜汁平肝,气血不足型(心慌气短)推荐红枣枸杞小米粥。
- 禁忌:未经医生指导避免自行服用血管扩张药,尤其高龄或血栓病史患者。
-
日常调养:
- 避免冷风直吹头部,冬季佩戴围巾保护颈椎。
- 每天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招式,调节气机升降。
- 午间小憩20分钟,避免熬夜加重肝气失调。
-
病因排查:反复发作需排查颈椎病(热敷颈部)、低血糖(随身携带糖果)或感冒(解热镇痛药),不同病因治疗方案差异显著。
回寒眩晕多为身体对温度骤变的警示信号,多数情况下通过保暖休息即可缓解,但频繁发作或伴随“红色警报”症状(如喷射性呕吐)必须及时就医。调整生活方式比依赖药物更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建议每年春季前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提前预防季节性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