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热衰竭主要是由高温环境下人体失水、失盐导致循环血量不足,以及心脑血管功能调节障碍共同引发的急性热相关疾病,常见诱因包括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脱水及基础疾病等。
-
高温高湿与过度出汗
当环境温度>32℃且湿度>60%时,人体通过大量出汗散热,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会导致严重脱水和血容量下降,引发周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不足,进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热衰竭症状。 -
心脑血管调节障碍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因血管舒缩功能受损,在高温中更易出现血液循环失调,加剧组织供血不足,甚至诱发晕厥或休克。 -
其他高危因素
- 酒精摄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加速脱水;
- 衣物过厚:阻碍散热,加剧体温升高;
- 过度劳累或睡眠不足:降低身体对高温的耐受性。
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补盐,并关注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若出现症状,需立即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液体,严重时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