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畏寒时,需根据体质和症状采取针对性措施,核心原则是保暖防寒、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特殊人群需重点防护。 以下分点展开具体建议:
-
保暖优先
重点保护头颈、腹部、手脚等易受寒部位,穿戴宽松保暖衣物,避免紧身装束阻碍血液循环。室内保持适宜温度,使用取暖设备时注意通风防一氧化碳中毒。淋雨或潮湿环境需及时更换干衣,防止失温。 -
饮食调理
增加温补类食物如生姜、红枣、牛肉,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以增强免疫力。避免生冷饮食,多喝温水或热汤。老年人及体弱者可在中医指导下使用药膳调理,如桂圆枸杞茶。 -
科学运动
避免晨间低温时段户外活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循环。久坐人群每小时活动5分钟,改善末梢血液循环。运动后及时擦汗保暖,防止着凉。 -
特殊人群防护
- 老年人:加强室内保暖,定期监测血压,避免长时间独处低温环境。
- 慢性病患者:遵医嘱用药,随身携带急救药物,警惕气温骤降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 婴幼儿:采用“洋葱式穿衣法”,避免过度包裹导致捂热综合征。
-
应急处理
若出现寒战、意识模糊等失温症状,立即移至温暖环境,更换干衣并温暖核心区域(胸腹、颈部),饮用热糖水(忌酒精)。体温低于35℃或症状持续需紧急就医。
提示:关注气象预警,合理调整防护措施。若畏寒伴随持续发热、关节剧痛等症状,需排查感染或风湿性疾病可能,尽早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