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感冒发烧的核心原因是湿邪侵袭、免疫力下降、病毒细菌活跃,加上气温波动大和空调使用不当,导致人体调节失衡。具体表现为风寒湿邪交织、脾胃功能受阻,或引发胃肠型感冒、气虚型感冒等复杂症状。
-
湿邪与寒热交替:梅雨季空气湿度极高,湿邪易困脾,导致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同时室内外温差大,体表毛孔遇冷收缩,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内热外寒引发感冒。久处空调房或贪凉饮冷会加重症状,出现鼻塞流涕、颈项僵痛等典型表现。
-
免疫力双重削弱:潮湿环境利于病原体繁殖,而人体因湿邪阻滞气血运行,抵抗力自然下降。此时淋雨或熬夜更会引发应激反应,使免疫系统暂时“瘫痪”,病毒(如流感病毒)或细菌(如链球菌)乘虚而入,导致反复发热或低热缠绵。
-
特殊感冒类型高发:
- 胃肠型感冒:湿邪直接侵犯脾胃,引发腹泻恶心,需用藿香正气类祛湿;
- 气虚型感冒:体弱人群卫气不足,易反复感染,可辅以玉屏风散补气固表;
- 湿温发热:舌苔厚腻、身热不扬,常规退烧药效果差,需中医辨证施治(如三仁汤)。
-
行为习惯加剧风险:过量冷饮、熬夜、淋雨后未及时保暖等会加速病情发展。例如,冷饮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局部免疫屏障失效;淋雨则直接降低体温,激活体温调节中枢异常发热。
预防关键:保持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骤冷骤热;饮食清淡少油腻,适当饮用姜茶或藕粉健脾;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定时开窗换气。若持续发热或痰黏难咳,需及时就医排除严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