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热射病需警惕高温高湿双重威胁,核心应对措施为“快速降温+及时就医”。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散热受阻,极易引发致命性热射病,表现为体温超40℃、意识模糊甚至器官衰竭。关键应对步骤包括: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物理降温(湿毛巾擦拭/冰敷)、避免喂水防误吸,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
识别高危环境与人群
梅雨季湿度超60%时,即使气温未达极端高温,体感闷热仍会抑制汗液蒸发,大幅提升热射病风险。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发病,户外工作者、运动员需格外警惕。 -
急救“黄金三步”
- 脱离环境:迅速将患者移至空调房或通风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
- 快速降温:用凉水喷洒或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敷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同时用电扇加速散热。
- 科学补液: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饮料,昏迷者禁止喂水以防窒息。
- 预防“四要素”
- 环境调控:室内空调设定26℃以下,搭配除湿机保持湿度低于60%。
- 穿戴策略:选择浅色透气速干衣,避免纯棉材质吸湿后加重闷热。
- 时段管理:避免10:00-16:00外出,户外活动间隔20分钟至阴凉处休息。
- 健康监测: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症状时立即停止活动,自测体温超过38℃需就医。
提示:梅雨季切勿因“温度不高”放松警惕,湿热叠加更易引发热射病。随身携带便携小风扇、冰凉贴,并教会家人急救操作,关键时刻能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