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中暑痉挛的急救核心是快速降温、补充电解质、避免持续暴露,并区分轻重症及时送医。 若在低温高湿环境突发肌肉抽搐、头晕恶心,需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通风处,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同时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处。重症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持续痉挛时,必须拨打急救电话。
冷环境中暑痉挛常因剧烈运动后汗液大量流失电解质,或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导致血管收缩、散热失衡。急救时需分三步处理:脱离冷源、纠正脱水、物理降温。首先解开紧身衣物,平躺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其次按1升水加3-4克盐的比例配制补液,小口多次饮用;最后用25-30℃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直接用冰导致寒战。
预防的关键在于环境适应与科学补水。进入低温环境前2小时分次饮用500ml含电解质饮料,运动中每20分钟补充150ml。穿戴透气排汗的保暖衣物,避免棉质内衣吸汗后加剧失温。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低温环境下即使静止也可能因基础代谢差诱发痉挛。
若痉挛反复发作或伴随高热,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风险,需检测肌酸激酶指标。日常可储备口服补液盐、清凉油等急救用品,但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药物可能加重脱水,需谨慎使用。记住:冷环境中暑的损伤速度可能比高温更快,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