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身体着凉的主要原因是外界寒湿侵袭、体温调节失衡及免疫力下降。低温导致血管收缩,高湿度阻碍汗液蒸发,两者叠加使体感温度更低;湿邪易伤阳气,引发畏寒、关节酸痛;气压变化可能加重缺氧感,而脾胃虚弱者更易受内外湿邪影响,出现腹泻、乏力等症状。
-
环境因素:阴雨天气温骤降,体表热量散失加快,血管收缩减少皮肤散热,导致核心体温下降。湿度超过70%时,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更低,易引发寒战。
-
中医机制:湿邪属阴,易阻滞气机,与寒邪结合形成“寒湿”,损伤脾阳。脾虚者运化水湿能力弱,内湿积聚后表现为腹胀、食欲差,外湿则加重关节僵硬或旧伤疼痛。
-
生理反应:低温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部分人因交感神经敏感,可能突发冷汗,进一步失温。
-
免疫力波动:持续阴雨光照不足,抑制维生素D合成,削弱免疫屏障。潮湿环境也利于病毒存活,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
-
心理影响:低气压和昏暗光线可能引发情绪低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降低抗寒能力,形成“怕冷-焦虑”循环。
提示:雨天注意保暖关节和腹部,饮食添加姜、葱等辛温食材;室内除湿可减少霉菌滋生,适度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长期不适需排查风湿或内分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