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天气中暑需警惕高温高湿双重威胁,核心应对原则是“避雷防暑、降温补水”。 湿热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能力下降,老年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更易突发热痉挛、热射病等重症。以下分点详解关键措施:
-
避险优先
雷暴时避免在树下、水边停留,关闭门窗并拔掉电器插头。若必须外出,穿戴防雨工具且避开金属物品。暴雨后积水中可能含病菌,涉水后需及时清洁皮肤。 -
科学降温
出现头晕、恶心等先兆中暑症状时,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腋下、颈部,或冰袋冷敷(需隔薄布防冻伤)。切忌用淋浴或冰水直接冲淋,以免血管骤缩加重不适。 -
补液技巧
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不超过1升。避免酒精、高糖饮品及过量冰水。绿豆汤、冬瓜汤等食疗可辅助电解质平衡。 -
特殊人群监护
儿童若皮肤出现红疹或异常苍白,可能为热衰竭前兆;老年人言语模糊、步态不稳时需立即送医。户外作业者应每15分钟休息一次,配备藿香正气水等药物。 -
环境调控
室内空调温度设为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10℃。暴雨后若断电,可用风扇对流散热,并拉上窗帘阻隔二次升温。
雷暴与高温叠加的天气需保持“双重戒备”——既防雷电伤害,又防隐性中暑。随身携带仁丹、风油精等应急物品,症状持续超30分钟务必就医。安全无小事,预防胜于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