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发热时需重点关注散热、补水、观察病情三大要点,避免过度捂热加重体温上升,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并密切监测症状变化以判断就医时机。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
散热优先:高温持续期应减少衣物和被子厚度,保持环境通风(20-22℃),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辅助降温。避免传统“捂汗”误区,否则可能引发高热惊厥或中暑风险。
-
科学补水:每小时补充少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冷饮刺激肠胃。儿童可少量多次饮用母乳/配方奶,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达2-3升,观察尿液颜色(淡黄为佳)判断水分是否充足。
-
动态监测:记录体温变化频率(每4小时一次),若持续超过38.5℃或伴随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出现手脚冰凉、皮肤花斑等异常表现时,提示病情可能加重。
-
合理用药: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仅建议体温超过38.5℃时使用,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酒精擦浴或阿司匹林等儿童禁忌方法。
-
饮食调理:选择小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适量补充维生素C(如橙汁、猕猴桃)。忌油腻辛辣,发热期间消化功能减弱,过度进食反增加身体负担。
提示: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及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时,建议首诊评估。居家护理期间若48小时无缓解或反复发热,需进一步检查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