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发烧时需重点关注体温监测、合理用药、物理降温及观察伴随症状,尤其警惕婴幼儿高热惊厥和脱水风险。 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
-
分阶段护理体温变化
寒战期(手脚冰凉)需保暖,如穿袜子、搓热四肢;高温期(全身发烫)应减少衣物散热,室温保持在26-28℃。避免捂汗导致体温骤升,婴幼儿可温水浴(38-40℃)辅助降温。 -
科学使用退热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蚕豆病禁用)和布洛芬是首选,间隔4-6小时用药一次。体温超过38.5℃但精神状态良好者可暂观察,若持续39.5℃以上或伴嗜睡、抽搐需立即就医。 -
补液与饮食调整
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发热期间以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粥、果蔬汁,避免强迫进食。 -
危险信号识别
3月龄以下婴儿体温≥37.5℃、持续发热超3天,或出现呼吸急促、皮疹、颈部僵硬等症状,提示可能为严重感染,需急诊处理。 -
避免常见误区
禁用酒精擦浴(刺激皮肤且可能中毒)、冰敷(引起寒战反升体温)。退热贴仅局部降温,无法替代整体护理。
总结:发热是免疫反应,护理核心是舒适度优先而非强行退烧。记录体温变化曲线、保留用药记录,便于医生快速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