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下热射病需警惕环境闷热与体温调节失衡,核心风险在于高湿度阻碍汗液蒸发,导致体内积热无法及时散发。 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过度保暖、及时补充电解质、识别早期症状(如头晕、无汗、高热),急救时需快速物理降温并侧卧防窒息。
-
环境控制:湿冷天气易因过度保暖或密闭空间导致闷热,应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不宜过高(建议26℃左右),避免穿过多衣物阻碍散热。运动时选择透气速干面料,避免裹成“粽子”。
-
补水与电解质平衡:高湿度下出汗不易察觉,但脱水风险仍存在。每小时补充含盐饮品500ml(如口服补液盐或运动饮料),避免单纯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体重下降2%即需警惕热射病风险。
-
症状识别:湿冷环境可能掩盖中暑征兆,需特别关注异常表现:体温骤升(超过39℃)、皮肤干热无汗、意识模糊、肌肉抽搐或呕吐。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更易进展为热射病,需密切监测。
-
急救要点:发现疑似患者立即移至阴凉处,脱去外衣后用凉水喷洒、冰敷腋下/腹股沟,或浸泡冷水浴(20℃左右)。抽搐时勿强行喂水,头侧放防误吸,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
高危人群防护:婴幼儿、老人及肥胖者避免长时间待在未通风的浴室、车内或使用电热毯。慢性病患者(如心脏病、糖尿病)需遵医嘱调整饮水及药物剂量。
湿冷天气并非热射病的“安全区”,湿度>60%时更需主动预防。养成观察尿色(浅黄为佳)、定时补水、合理着装的习惯,关键时刻能避免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