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中暑需警惕高温高湿双重威胁,核心风险在于体温调节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关键预防措施包括:及时补水(含电解质)、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穿着透气衣物、识别中暑先兆症状(头晕/恶心/无汗等),重症中暑(热射病)可致命需立即急救。
-
环境风险控制
梅雨季湿度超70%时,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高3-5℃。尽量避免10:00-16:00外出,室内空调除湿模式设定26℃以下。密闭空间需定时通风,车内温度5分钟内可升至50℃以上,切勿独留儿童或宠物。 -
科学补水策略
每小时补充200ml淡盐水(每500ml水加0.5g盐),或饮用含钾镁的椰子水、绿豆汤。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能引发低钠血症。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水果可占每日饮食30%,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摄入量。 -
症状分级应对
先兆中暑(体温≤38℃)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轻症中暑(呕吐/抽搐)需口服藿香正气水并冰敷大动脉;热射病(体温≥40℃、意识模糊)必须拨打急救电话,同时用冰水浸泡或酒精擦拭降温,等待救援时保持侧卧防窒息。 -
特殊人群防护
老年人日均饮水量需达1.5L,晨起空腹喝淡盐水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孕妇外出应携带便携风扇,选择UPF50+防晒衣;婴幼儿每15分钟检查是否出现脸颊潮红、呼吸急促等早期症状。
总结:梅雨季中暑具有隐蔽性,当天气预报显示“闷热指数”超过80时,建议随身携带电子温度计监测体温。记住“躲、补、降、救”四字诀——躲高温、补电解质、降体温、救及时,才能安全度过潮湿炎热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