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中暑高热需快速降温、科学补液、避免错误操作。湿热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易引发热射病等重症,核心体温超过40℃时病死率高达50%,关键急救措施包括转移阴凉处、冰敷大血管部位、补充电解质饮料,同时警惕退烧药和酒精擦拭等误区。
- 脱离高温环境: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阴凉处,平躺并解开衣物,用扇风或空调辅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于高湿环境加重症状。
- 分阶段物理降温:先温水后冷水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用冰袋包裹冷敷(每次≤30分钟)。蒸发降温可配合凉水喷洒与扇风,但避免全身浸泡冷水以防血管收缩。
- 补液需含电解质: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不超过1升。切忌大量饮用纯水或含糖饮料,以免引发低钠血症。昏迷患者需静脉补液。
- 重症急救原则:热射病患者需持续监测体温,2小时内降至38.5℃以下。抽搐时保护呼吸道,侧卧防误吸,并立即拨打120。禁用退烧药、万金油等可能加重代谢负担的物品。
- 高危人群防护: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避免正午外出,居家需开窗或空调通风。户外工作者应穿戴透气衣物,随身携带仁丹、十滴水等防暑药物。
梅雨季防暑需兼顾环境湿度与温度,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及早干预。日常饮食可搭配绿豆粥、苦瓜等清热食材,但中暑高热救治的核心仍是快速降温与医疗支持,延误易导致多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