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期间心脏病发作风险显著增加,主要与低气压导致心肌缺氧、温湿度骤变引发血压波动,以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关。以下从科学机制和防护措施展开分析:
-
低气压与缺氧反应
雷雨前气压骤降,大气中氧分压减少,人体为补偿缺氧会加速心跳和血液循环。这一过程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心绞痛、心梗或心衰,尤其对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威胁更大。 -
温湿度剧变的连锁效应
暴雨前后温差可达10℃以上,血管因寒冷收缩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高温高湿则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栓风险增加。淋雨后体表急剧降温,可能引发血压骤升或冠脉痉挛。 -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闷热环境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上升。部分患者因此出现心律失常,甚至突发心源性猝死。 -
次级诱因不可忽视
包括:
- 雷声强光引发的应激反应
- 淋雨后的感冒感染加重心脏负担
- 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血压波动
防护提示:心血管患者雷雨天应避免外出,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保持适度饮水稀释血液,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若出现持续胸痛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