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也会引发中暑高热,核心原因是高湿度阻碍汗液蒸发,导致人体散热功能失效。即使温度未达极端高温,但湿度超过70%时,汗液无法蒸发带走热量,体温调节系统崩溃,引发头晕、乏力甚至热射病等危险症状。尤其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因这类人群体温调节能力较弱,阴雨闷热环境下中暑风险更高。
- 湿度是隐形杀手:阴雨天空气湿度常达80%以上,汗液黏附皮肤难以蒸发,散热效率骤降。此时体温会随环境闷热持续上升,超过32℃便可能引发先兆中暑。
- 通风不足加剧风险:雨天常伴随门窗紧闭,室内热量积聚形成“蒸笼效应”。若在密闭空间活动(如厨房、健身房),产热与散热失衡更易触发中暑。
- 体感温度误导判断:阴雨天气温可能仅28-30℃,但高湿环境下体感温度可达35℃以上。人们因“不晒”放松防护,忽略补水与降温,导致中暑概率增加。
- 特殊人群更脆弱: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患者对体温变化不敏感,肥胖者脂肪层阻碍散热,孕妇代谢率增高,这些群体在阴雨天更易出现热衰竭。
夏季防暑需打破“只有暴晒才中暑”的误区,阴雨天同样要保证通风、穿着透气衣物,并定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若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症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物理降温,避免发展为重症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