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衰竭的根治核心在于快速降温、补液纠电解质、对症治疗及预防复发。高温环境下体液大量流失导致循环衰竭,需通过物理降温、口服/静脉补液、药物干预等多管齐下恢复机体平衡,并避免二次中暑风险。
-
物理降温优先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大动脉处(额头、颈部、腋窝等)。若条件允许,可配合空调或风扇辅助降温,环境温度建议控制在22-25℃。对于昏迷患者,可掐人中或合谷穴促醒。 -
科学补液纠正失衡
轻度症状首选口服补液盐散(Ⅰ)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或无法口服者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合并低钠/低钾血症时,需针对性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盲目饮水加重稀释性低钠。 -
中西医结合对症干预
西药如多巴胺可用于血压骤降,藿香正气水缓解头晕恶心;中医刮痧或刺血(十宣、曲泽等穴位)能促进散热,配合足三里、大椎等穴位按摩改善循环。利尿剂仅限水肿患者使用。 -
持续监测与康复防护
治疗后需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至少静卧24小时。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穿着透气衣物,高温时段减少外出。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强化耐热训练。
中暑衰竭根治需抓住“黄金1小时”窗口期,及时处理可完全康复。长期预防需结合个体适应性调整,如逐步增加高温暴露时间、规律补充电解质饮料等。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