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天气中暑衰竭的根治需以快速降温、补液纠电解质为核心,结合脱离高温环境、药物辅助治疗,并警惕热射病等重症转化。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汗液蒸发受阻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引发头晕、呕吐、脱水甚至器官衰竭,需分阶段科学干预。
-
脱离环境与物理降温
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凉水擦拭全身或冰敷大动脉(颈侧、腋窝、腹股沟)。避免直接吹空调或冷水冲澡,以免毛细血管收缩反致体温骤升。体温超过39℃时需冰盐水灌肠或血液透析等医疗手段强制降温。 -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
轻度脱水可口服含盐电解质饮料(每升水加3-5克盐),少量多次饮用;重度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速度不宜过快以防心衰。合并低钾血症者需补钾,但需监测尿量避免高钾风险。 -
药物与医疗干预
呕吐频繁者可静脉注射止吐药;抽搐时用地西泮等镇静剂,禁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出现昏迷、无汗、持续高热(>40℃)需紧急送医,警惕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 -
恢复期调理与预防
症状缓解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清淡易消化,持续补充电解质。长期预防需穿透气衣物、避开高温时段外出,并定期监测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的体温变化。
潮湿天气中暑衰竭的根治强调“黄金1小时”降温窗口,同时需区分轻重症采取阶梯化措施。日常预防比急救更重要,尤其需避免饮用酒精、咖啡因及盲目使用藿香正气水等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