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中暑衰竭的根治需结合脱离高温环境、快速补液、物理降温及药物辅助治疗,核心在于及时干预与科学调理。
- 脱离高温环境: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症状加重。保持环境温度在22-25℃,湿度40%-60%为宜。
-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每小时补充200-300毫升;严重脱水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恢复血容量。
-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酒精擦浴至皮肤发红,加速散热。避免直接冰敷以防皮肤损伤。
- 药物与中医调理:藿香正气软胶囊、十滴水可缓解头晕呕吐;针灸关元、肾俞等穴位调节微循环,辅助排汗。昏迷患者需掐人中或合谷穴促醒。
- 康复期管理:清淡饮食(如粥类、果蔬汁),避免剧烈运动;持续监测体温与血压,若出现高热、抽搐等症状立即就医。
提示:预防重于治疗,夏季外出需备防暑用品,及时补水并识别早期中暑征兆(如头晕、乏力)。症状持续或加重时,务必寻求专业医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