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中暑高热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导致人体散热困难,加上剧烈活动或体质因素引发体温调节失衡。具体表现为汗液蒸发受阻、核心体温骤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环境因素
雷暴雨前后常伴随闷热天气,空气湿度接近饱和(>60%),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无风或密闭空间(如车内)会加剧热量积聚,形成“蒸笼效应”。 -
生理机制紊乱
高温下人体通过扩张血管和排汗降温,但高湿环境使汗液无法挥发,热量滞留体内。若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还会引发脱水、电解质失衡,进一步抑制散热功能。 -
高危诱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户外作业会加速产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者(如抗抑郁药)因体温调节能力弱,更易中暑。雷雨时穿戴不透气雨衣也可能阻碍散热。 -
症状与风险
初期表现为头晕、口渴,发展为高热(体温>40℃)、无汗、意识模糊,需立即降温。延误处理可能导致器官衰竭,甚至热射病死亡。
雷暴雨中暑需警惕“湿热叠加”的隐蔽性,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发现症状迅速转移至阴凉处并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