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昏迷(低温性昏迷)是人体因长时间暴露于寒冷环境或内部代谢异常导致核心体温骤降(通常低于35℃),引发的意识丧失状态,主要诱因包括极端寒冷、疾病干扰、药物副作用及神经系统失调等。
-
环境暴露
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如严寒户外、冷水浸泡)会使身体热量快速流失,血管收缩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若未及时保暖或补充热量,可能引发体温持续下降直至昏迷。 -
疾病与代谢异常
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糖、严重感染等疾病会降低身体产热能力,而肾上腺或垂体功能紊乱(如腺垂体功能减退)可能直接破坏体温调节机制,加速低温性昏迷的发生。 -
药物或毒素影响
镇静剂、抗抑郁药等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控,酒精则会扩张血管加速散热,均会增加低温昏迷风险。 -
神经系统损伤
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如肿瘤、外伤)可能干扰体温调节信号传递,导致机体无法正常应对寒冷刺激,诱发昏迷。
冬季或寒冷环境中,若出现反应迟钝、颤抖停止等低温症状,需立即就医。 预防关键在于避免长时间暴露、及时治疗基础疾病,并谨慎使用影响体温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