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蚊虫叮咬高发,核心原因是湿热环境加速蚊虫繁殖,积水容器成为孳生温床,人体代谢特征(如出汗多、体温高)更易吸引蚊虫。深色衣物和化妆品残留也会增加叮咬风险。
-
气候条件刺激繁殖
梅雨季气温稳定在25-30℃,湿度超过52%,蚊卵孵化速度加快,成虫活动频繁。闷热潮湿的天气延长蚊子寿命,叮咬频率显著提升。 -
积水环境提供孳生地
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是白纹伊蚊等蚊虫的理想产卵场所。梅雨期雨水积存未及时清理,蚊幼虫密度短期内激增,尤其夜间库蚊在污水坑、下水道大量滋生。 -
人体特征吸引攻击
新陈代谢快、出汗多的人群呼出二氧化碳浓度高,体表乳酸和热量散发形成“信号”,蚊虫通过触角精准定位。儿童因皮肤温度高、湿热体质更易被叮咬且症状持久。 -
行为习惯增加暴露
深色衣物吸收热量且符合蚊虫趋暗性,户外活动时未使用驱蚊剂或穿长袖防护,均会提升叮咬概率。
提示:减少积水、穿浅色衣物、使用纱窗和驱蚊产品可有效预防。若被叮咬后出现持续红肿或发热,需警惕病原体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