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疲劳的核心原因是高湿度、低气压、光照不足共同作用,导致人体代谢紊乱、褪黑素分泌异常及脾胃功能减弱。具体表现为困倦乏力、情绪低落、消化不适,本质是环境变化引发生理与心理的连锁反应。
湿度与代谢失衡
梅雨季空气湿度超70%,汗液蒸发受阻,散热效率下降,身体需消耗更多能量调节体温。湿气侵入体内会阻碍脾胃运化,引发食欲不振、腹泻,进一步削弱体能。
低气压与缺氧
持续阴雨导致气压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少,大脑和肌肉供氧不足,出现头晕、注意力涣散。心血管患者更易因血氧波动加重疲劳感。
光照不足的生物钟干扰
缺乏阳光抑制维生素D合成,影响钙吸收和神经传导。褪黑素分泌紊乱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形成“睡不醒”的恶性循环,情绪低落与疲劳相互加剧。
应对提示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适量补充红豆、薏米等祛湿食物;中午光照较强时短时户外活动;空调除湿模式控制在50%-60%湿度。若持续疲劳伴关节痛或抑郁倾向,建议就医排查风湿或内分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