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发热主要是体表受寒、免疫力下降、病原体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寒冷刺激会触发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同时潮湿环境助长细菌病毒繁殖,加上淋雨后抵抗力减弱,易引发感染性发热。
-
体表受寒引发应激反应
雨水低温直接降低皮肤温度,身体为维持核心温度会主动产热,导致发热。中医认为寒邪束缚体表阳气,表现为恶寒、无汗、头痛,此时喝姜茶或热水泡脚可促进排汗驱寒。 -
免疫力临时性降低
寒冷潮湿环境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使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淋雨后未及时保暖或持续暴露在阴冷环境中,更易被肺炎球菌、流感病毒等侵袭。 -
病原体活跃度增加
雨天湿度高利于细菌病毒存活,积水还可能污染水源。接触被污染的雨水或吸入潮湿空气中的微生物后,可能引发细菌性痢疾、支原体肺炎等感染,需通过血常规检查区分病毒或细菌感染。 -
湿热体质易加重症状
部分人淋雨后合并饮食不当(如冷饮、油腻食物),会形成湿热内蕴,出现反复发热、舌苔厚腻、腹痛腹泻等。中医常用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化解湿热。
阴雨天若发热超过38.5℃或持续3天未退,应及时就医排查感染源。日常预防需做到淋雨后立刻擦干身体、饮用温热水,避免长时间穿着湿衣物。体弱人群可提前备好藿香正气类药物以防外感夹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