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后易发肠胃炎,主要与水源污染、食物变质、病原体滋生三大因素相关。强降雨导致的环境卫生恶化、饮用水源受污染、食物储存条件受限,加之高温高湿加速病菌繁殖,共同诱发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
-
水源污染
雷暴雨冲刷垃圾、动物粪便等污染物进入水源,导致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寄生虫扩散。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水或接触污染水体,易引发急性胃肠炎甚至霍乱等严重感染。 -
食物安全风险
暴雨可能造成停电,冰箱食物变质;潮湿环境加速霉菌生长,部分被污染食物外观无异样但含大量病菌。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无感官变化,食用后易引发腹痛、发热等症状。 -
环境病原体滋生
积水滋生蚊蝇,传播病菌至食物或餐具;蹚水时低温刺激胃肠痉挛,同时皮肤接触污水可能引发过敏或感染。 -
免疫力下降
雷暴雨伴随的温差易诱发感冒,削弱免疫力,使肠道更易受病原体侵袭。
总结:雷暴雨后需严格防范“病从口入”,饮用煮沸水、避免生食、及时处理积水与垃圾。若出现持续腹泻、发热等症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