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出现中暑高热的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与散热障碍的双重作用。当人体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如空调房或冷风直吹),皮肤毛孔因温差骤变而收缩,汗液蒸发受阻,导致体内积热无法及时排出。关键机制包括:环境温差干扰散热、汗腺功能暂时性抑制,以及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引发热应激反应,严重时可发展为热射病。
- 体温调节中枢失灵:回寒时,低温刺激误导下丘脑降低散热指令,但体内实际仍存高温,导致体温进一步攀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多脏器损伤。
- 汗液蒸发受阻:低温环境使皮肤表面温度快速下降,汗腺活动骤停,蒸发散热效率降低,热量在体内蓄积,形成“外冷内热”矛盾状态。
- 热应激反应加剧:高温积累触发炎症因子释放,血管扩张与收缩失衡,加重循环负担,表现为高热(常超40℃)、头晕甚至意识模糊。
预防与应对:避免骤冷骤热,过渡环境时适当增减衣物;出现不适立即补充电解质,用温水(非冰水)擦拭降温。若高热持续或伴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