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环境下出现热射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40℃以上,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关键诱因包括高温高湿环境、高强度体力活动、散热障碍(如汗腺功能异常)以及个体适应能力不足,严重时可致命。
-
环境因素:当气温超过32℃且湿度大于60%时,人体通过汗液蒸发的散热效率大幅降低,热量在体内过度积蓄。无风环境会进一步加剧热量滞留,尤其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
-
产热与散热失衡: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如劳力型热射病)会显著增加内源性产热,若未及时补充水分或休息,体温调节中枢超负荷运转,导致核心温度飙升。穿透气不良的衣物或肥胖也会阻碍散热。
-
个体易感性:汗腺功能障碍(如烧伤瘢痕、先天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病。老年人、孕妇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的人群因体温调节能力弱,风险更高。
-
病理机制:高温直接损伤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血液黏稠度增加和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预防热射病需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及时补水降温,穿戴透气衣物,并关注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 一旦出现头晕、高热或无汗等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