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出现畏寒怕冷,主要与高湿度环境削弱体温调节、阳虚体质易受寒湿侵袭、血液循环受阻等因素相关。潮湿空气加速体热流失,而体内阳气不足或气血不畅时,湿邪更易滞留,加重寒冷感。
-
湿度与风寒效应
梅雨季的高湿度使衣物保温性下降,水分蒸发带走体表热量,散热速度可达干燥时的25倍。静风环境阻碍空气流通,体表热量难以蓄积,导致“一雨成冬”的体感。 -
阳虚与寒湿内侵
中医认为,阳虚体质者阳气不足,梅雨季湿邪趁虚而入,阻滞气血运行。表现为四肢冰凉、喜热饮、精神萎靡,甚至腹泻。女性因经期失血更易出现气血两虚型畏寒。 -
血液循环障碍
湿冷环境引发血管收缩,末梢供血减少。贫血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代谢率降低,产热不足,进一步加剧手脚冰凉、唇色发紫等症状。 -
情绪与生物钟影响
持续阴雨导致褪黑素分泌紊乱,引发疲劳和抑郁情绪,间接降低活动量。久坐少动会减少肌肉产热,形成畏寒与情绪低落的恶性循环。
应对提示:保持干燥保暖,适当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温阳;饮食添加姜、花椒驱寒;室内运动促进循环。若长期畏寒伴其他症状,需排查贫血或甲状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