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出现湿疹,主要与潮湿环境诱发皮肤敏感、微生物繁殖加速以及体内湿气积聚三大因素相关。这种季节性皮肤病表现为红疹、渗液和剧烈瘙痒,尤其在湿热交替时症状加重。
-
环境湿度激增
梅雨季空气湿度长期超过70%,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水分异常蒸发和外界刺激物渗透。潮湿环境还促使螨虫、真菌等过敏原大量繁殖,引发变态反应性炎症。 -
微生物活跃度升高
温暖潮湿条件下,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如马拉色菌)繁殖速度加快,易引发感染性湿疹。皮肤分泌的油脂与微生物结合后,会形成黄色渗液(俗称“黄水疮”)。 -
体内湿气内外夹击
中医认为梅雨季湿邪困脾,湿热蕴肤型体质者症状更明显,表现为舌苔厚黄、夜间瘙痒加剧。食用芒果、海鲜等发物会进一步加重湿毒堆积。
预防需保持皮肤干爽,必要时用空调除湿;出现渗液时避免搔抓,可外敷金银花水缓解。若持续红肿溃烂,需及时就医排查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