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导致的中暑高热需立即采取降温、补液等措施,核心是快速将体温降至38℃以下并防治并发症。轻症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含盐饮料缓解;重症需物理降温(如冰敷、冷水浸泡)及医疗干预,避免使用退烧药和酒精擦浴。
-
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若出现呕吐需侧卧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平躺窒息。 -
快速物理降温
- 蒸发降温:用凉水喷洒皮肤并配合风扇吹风,加速散热。
- 冷水浸泡:将患者(除头部)浸入4℃水中,适用于体温超过40℃的重症者,需监测避免低温损伤。
- 冰敷关键部位:冰袋置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不超过30分钟以防冻伤。
-
科学补液
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昏迷者需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林格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
禁用误区
- 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中暑高热无效,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 酒精擦浴会刺激皮肤并导致血管收缩,反而不利散热。
-
重症医疗干预
出现昏迷、抽搐时立即送医,途中持续降温。医院可能采取冰毯降温、腹腔灌洗等措施,并监测器官功能。
预防提示:高温天避免正午外出,穿戴透气衣物,定时补充电解质饮料。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保持环境凉爽,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