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中暑衰竭需以快速降温、补充电解质为核心,同时警惕低温环境下的误判。湿冷环境中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失衡更易引发热衰竭,表现为头晕、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易被误认为感冒或低血糖。救治关键在于脱离潮湿环境、物理降温与科学补液,避免因误判延误治疗。
-
脱离潮湿环境:立即转移至干燥通风处,脱去潮湿衣物,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若条件允许,开启空调除湿模式(温度设定22-25℃),加速体表水分蒸发散热。
-
分阶段物理降温:
- 轻症:用温水(非冰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避免冷刺激导致寒战产热。
- 重症:若体温超过38.5℃,用冰袋包裹毛巾冷敷,同时扇风促进散热,每10分钟监测体温,降至38℃以下即停止,防止低体温。
-
科学补液防电解质紊乱:
- 清醒者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15分钟100-200ml),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 意识模糊者切勿强行喂水,应侧卧防误吸,立即送医静脉补液。
-
药物辅助与禁忌:
- 可服用藿香正气水(含酒精成分需谨慎)缓解恶心,但避免与头孢类药物同服。
- 禁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可能加重脱水或肝肾损伤。
-
识别危重信号:若出现抽搐、昏迷或体温持续不降,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平卧并持续物理降温。
提示:湿冷天气中暑易被忽视,户外活动时需定时休息并更换干爽衣物,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携带便携式除湿盒。若症状反复或合并基础疾病,务必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