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冷天气食物中毒需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及时就医排查病因,并注意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低温潮湿环境下,细菌性、真菌性食物中毒风险高,尤其需警惕霉变谷物、变质淀粉制品及受污染的湿米粉、木耳等食品。
-
快速识别症状
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部分伴随发热或寒战。若群体性发病或症状持续加重(如血便、意识模糊),需立即上报疾控部门。 -
紧急处理措施
- 停止进食:避免继续摄入污染食物。
- 补液防脱水: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呕吐严重时需静脉补液。
- 保留样本:留存可疑食物及呕吐物供检测。
-
预防关键点
- 食品保存:避免长时间存放湿冷环境,霉变食物果断丢弃。
- 加工卫生:厨具蒸煮消毒,生熟分开处理,食物彻底加热。
- 高危食品警惕:不食用发芽土豆、霉变甘蔗、未煮透的豆浆或发酵类制品。
-
特殊风险提示
湿冷天气易滋生椰毒假单胞菌(致米酵菌酸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毒素耐高温,普通加热无法破坏,需格外注意食品新鲜度与包装完整性。
冬季切勿因低温放松食品安全意识,养成“一看二闻三加热”的习惯,出现症状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