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耳朵发红多由霉菌性外耳道炎或湿疹引起,潮湿环境和不当清洁习惯是主要诱因。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频繁挖耳、及时就医是关键应对措施,严重时需抗真菌治疗或局部用药。
霉菌性外耳道炎在梅雨季高发,温暖潮湿的环境易滋生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典型症状包括夜间加重的瘙痒、耳闷堵感,严重时可能出现红肿、渗液甚至听力下降。游泳后未及时干燥耳道、共用不洁采耳工具等行为会大幅增加感染风险。轻度感染可通过硼酸酒精滴耳液或酮康唑软膏控制,顽固病例需由医生在耳镜下清理菌落并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
湿疹或过敏反应导致的耳朵发红常伴随水疱和渗液,与接触花粉、化学品或过度清洁有关。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可缓解过敏症状,同时需停用刺激性护肤品并保持患处透气。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反复发作,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
日常预防的核心是阻断霉菌滋生条件:游泳时佩戴耳塞、洗完头用冷风吹干耳周、改用医用棉签替代尖锐掏耳工具。家中湿度超过60%应使用除湿机,尤其注意浴室和厨房的通风。若耳红持续3天以上或出现流脓、发热,需立即就医排除中耳炎等细菌感染。
梅雨季护耳需从细节入手,避免将“小痒”拖成“大问题”。一旦发现耳部异常,优先选择正规医院耳鼻喉科而非采耳店,减少交叉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