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会增加脑中风的风险,尤其是对老年人、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高湿环境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加上脱水或贪凉等行为,可能诱发缺血性或出血性脑中风。
-
高温高湿的直接影响
梅雨季气温超过32℃且湿度达70%-80%时,人体大量出汗,若未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骤增,易形成血栓引发缺血性中风。低气压环境会减少血氧含量,加重心脏负担,间接诱发脑血管意外。 -
血压波动与血管痉挛
闷热潮湿易引发烦躁情绪,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室内外温差过大(如空调直吹)可能引发血管收缩或痉挛,增加出血性中风风险。高血压患者若擅自停药,更会加剧血压失控。 -
高危人群需警惕
老年人对口渴感知迟钝,易脱水;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血液本就黏稠,梅雨季更需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晨起时血液黏度高峰。 -
预防关键措施
- 补水优先:不渴也要定时喝水,尤其起床后和夜间。
- 饮食与运动:清淡饮食,避免高盐高脂;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运动。
- 环境调控: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定期开窗通风。
- 监测与用药:高血压患者需加强血压监测,严格遵医嘱服药。
总结:梅雨季防中风需从补水、控温、情绪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尤其高危人群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科学用药是降低风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