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中暑衰竭,主要因大量出汗引发体液和电解质失衡,表现为头晕、虚脱甚至休克,严重时体温可达38.3~40.6℃。
-
高温环境是直接诱因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如露天作业、拥挤场所),人体通过出汗散热,但汗液过量流失会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引发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进而出现中暑衰竭症状。 -
核心症状与危险信号
早期表现为口渴、疲劳和焦虑,逐渐发展为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严重时出现神志不清或休克。体温升高但通常低于41℃,区别于更危险的中暑(热射病)。 -
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体力劳动者、老年人及不适应高温者风险更高。预防关键在于及时补水(含电解质)、避免烈日直射,并选择透气衣物。一旦出现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降温。
高温下中暑衰竭虽常见,但通过科学防护可有效避免,尤其需警惕症状进展,及时干预防止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