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确实可能导致中暑,关键诱因是高湿度、闷热环境及体温调节失衡。尽管缺少阳光直射,但若气温偏高、空气湿度大且通风不良,人体汗液蒸发散热受阻,产热与散热失衡便会引发中暑,尤其在长时间体力活动或穿着不透气衣物时风险更高。
- 湿度与中暑的关联:阴雨天空气湿度常超过80%,汗液难以蒸发,散热效率大幅降低。此时即使气温未达高温标准,体感闷热仍可能使核心体温升高,引发头晕、乏力等中暑症状。
- 环境通风的重要性:无风或密闭环境(如雨棚、车内)会加剧热量蓄积。案例显示,阴雨后高温高湿环境下,老年人外出活动易因散热不足突发中暑。
- 个体差异与防护措施:体温调节能力较弱者(如儿童、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建议穿透气衣物,每15-2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饮品,避免剧烈运动。
- 中暑的误判与急救:阴雨天中暑可能被误认为感冒或低血糖。若出现面色潮红、皮肤湿冷或体温异常,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冷敷大动脉部位,并就医排查。
夏季防暑需打破“只有烈日才会中暑”的误区,关注实时温湿度指数,合理调整户外活动计划。特殊人群在阴雨闷热天气应减少外出,必要时使用风扇或空调辅助通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