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雨天气容易引发中暑后不适,关键在于及时降温、补充电解质、调整环境,并警惕重症信号如高热昏迷。 湿热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体温调节失衡,易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老人儿童风险更高。以下是科学应对方法:
-
立即转移至阴凉处
脱离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或通风遮阴处,解开紧身衣物。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下等大动脉处,或喷洒凉水辅助散热。 -
补充含盐水分
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绿豆汤、西瓜等清凉食物可辅助降温。 -
区分症状轻重
轻症(体温<38.5℃)可通过上述措施缓解;若出现呕吐、意识模糊、体温超40℃等重症表现,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热射病治疗。 -
调整起居习惯
雷雨后高温时段减少外出,外出时穿浅色透气衣物,佩戴遮阳帽。室内保持26℃左右恒温,避免空调直吹。保证充足睡眠,饮食清淡少油腻。 -
备好防暑药品
随身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头晕时涂抹风油精于太阳穴。避免服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品加重脱水。
雷雨季需格外关注体感变化,中暑症状缓解后仍可能乏力数日,应继续观察并避免剧烈活动。若不适反复或加重,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