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热射病,这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核心体温超过40℃可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其典型表现为皮肤灼热、意识模糊、无汗等症状,劳力型(高强度活动)和经典型(高温高湿环境)是两大主要类型,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高温暴露与及时降温。
高温环境下,人体散热机制失衡是热射病的根本原因。当外界温度持续超过32℃且湿度大于60%时,汗液蒸发受阻,体内热量积蓄导致核心温度飙升。体温超过40℃会直接损伤细胞,引发脑水肿、肝肾功能障碍等连锁反应。早期可能出现头痛、恶心等先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迅速发展为昏迷。
热射病的急救需争分夺秒。立即转移至阴凉处、快速物理降温(凉水浸泡、冰敷大动脉)是核心措施,同时需避免喂水或药物以防误吸。对于户外作业者,每15-2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穿戴冷却背心可有效降低风险。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应减少外出,室内保持通风并监测体温。
夏季高温预警期间,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热健康风险等级(如红色预警需停止户外活动),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若出现持续头晕、抽搐或高热不退,必须立即就医。科学防护能显著降低热射病发生率,切勿轻视高温对健康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