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易患痢疾的核心原因是高温高湿环境加速痢疾杆菌繁殖,同时水源、食物污染风险骤增,加上个人卫生疏漏,导致“病从口入”。
-
环境因素助长病菌传播
梅雨季温湿度适宜痢疾杆菌(志贺菌)存活,其在污染水源、食物或物品表面可存活数天至数周。暴雨还可能破坏供水设施,增加水源污染风险,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
饮食卫生隐患突出
潮湿天气易致食物霉变,生食未洗净的瓜果、未煮透的海鲜或隔夜饭菜,均可能携带痢疾杆菌。生熟食混放、厨房卫生差也会交叉污染。 -
个人防护漏洞
饭前便后未彻底洗手、接触污染物后未消毒,或儿童玩具清洁不足,均可能通过手-口途径感染。暴雨后抵抗力下降时更易中招。 -
特殊人群风险更高
儿童、青壮年因活动范围广且免疫系统未完善或易疲劳,发病率较高。中毒型痢疾多见于幼儿,起病急、病死率高,需格外警惕。
总结:预防梅雨季痢疾,需严把“饮食清洁、手卫生、环境消毒”三关,避免生冷食物,及时处理积水与垃圾。若出现发热、脓血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