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疾病诊断编码是医保标准化体系的核心工具,通过结构化分类实现疾病精准识别与费用管理。其中国内采用ICD-10医保版与ICD-9-CM3医保版编码,涵盖疾病、手术操作等类型,编码字段明确区分疾病大类、细目及临床表现等关键信息。
医保疾病诊断编码以ICD-10医保版为主,前3位类目字母+数字定义疾病大类,如「A00」代表霍乱;第4位细分亚目,第5-6位通过00-99区分具体病种,例如「A00.000」为古典生物型霍乱,「A01.000」为伤寒。该体系强制要求结合病历主导词与修饰词逐级匹配编码,避免宽泛使用「未特指」代码(如A02.900),以提升医保结算准确性。
手术操作编码依据ICD-9-CM3医保版设计为6位纯数字结构,前2位类目划分手术章节,后四位由粗到细逐级定位操作类型,例如「54.1100」为胆囊切开取石术。编码需遵循「一术一码」原则,禁止拆分复合术式,如「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必须使用独立合并编码。
编码需严格匹配临床特征:骨折合并骨不连时,禁止同时使用骨折后遗症编码(如T90-T94)与愈合异常编码(M84.x),确诊需结合影像学与治疗手段;股骨头坏死需区分无菌性(M87.0)、创伤性(M87.2)等病因类型,编码与病因学诊断强关联;泌尿系统疾病中,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仅用单条「N20.2」编码,肾积水则依部位合并或拆分处理,避免重复计费。
国家医保局持续修订编码规则以适配临床诊疗路径更新,例如2023版新增特定药物性骨坏死编码(MB7.1),2025年调整肾小球疾病附加编码规则要求病理活检结果支持。医疗机构应定期参加编码培训,建立从临床诊断到收费结算的全流程质控机制,确保编码既符合DRG分组需求,又平衡医保基金安全与患者权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