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主要与生物节律变化、气候波动、社会压力及代谢变化四大关键因素密切相关。
光照增加导致血清素与褪黑素调节失衡,血清素水平下降影响情绪稳定,而褪黑素分泌不足扰乱生物钟,加剧昼夜节律紊乱;春季频繁的气压变化、湿度上升及气温骤降直接作用于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降低血清素合成效率,引发焦虑、失眠等躯体化症状;社会节奏加快、年度目标压力及春季特有的社交比较心理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过敏反应及炎症因子对大脑功能的干扰也被证实与情绪波动相关。
春季治疗依从性下降,患者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易导致复发,而花粉浓度高峰期更通过免疫反应削弱情绪调节能力。需警惕持续性心境低落、非理性焦虑及社会功能减退等预警信号,通过光照疗法、规律作息、定制运动、艺术表达及医学干预等方式综合调节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