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是由脊髓损伤导致的下肢或全身瘫痪,主要病因包括外伤、感染、肿瘤等,典型表现为肢体丧失运动与感觉功能、大小便失禁,并可能引发肌肉萎缩及压疮等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截瘫的直接原因,多由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或地震等造成脊柱骨折或脱位,压迫或破坏脊髓结构。此类外伤性截瘫占比较高,且常伴随终身残疾风险。脊柱结核等感染性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骨质破坏或脓肿侵入椎管,导致脊髓受压迫而形成截瘫。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等炎症性疾病、脊柱或椎管内肿瘤压迫,以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特殊病因也可能引发截瘫。
截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受损平面以下的双侧肢体出现运动与深浅感觉完全丧失,伴随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因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肌肉萎缩等继发性损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中,脊髓损伤急性期可通过手术恢复椎体稳定性,但多数病例仍需长期康复干预。早期干预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患者需通过针对性训练维持残存肌力,同时注重皮肤护理以避免压疮。
截瘫患者需综合医疗支持与持续康复训练以改善功能状态,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乐观心态,早期介入与科学护理可有效提升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