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由心脏异位节律点异常引发的心动过速疾病,临床表现为心跳突然加速、心悸、胸闷等,病因与器质性心脏病、手术刺激等因素相关,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
异位性心动过速指窦房结以外的心脏组织异常兴奋,导致心跳频率显著加快,通常超过160次/分钟,常见类型包括房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其核心机制是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强或折返激动。患者可能突发心率飙升,并伴随气促、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因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昏厥或器官缺血。
引发异位性心动过速的病因多样,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是主因,手术操作(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可能因机械刺激诱发,低温麻醉也可能触发异常心律。部分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发作,但多数情况下与潜在心脏病变有关。
诊断依赖心电图及动态监测,通过捕捉异常心律特征确诊具体类型。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可抑制异常电活动,控制发作频率;频繁发作且药物无效者,可通过射频消融术根治,该技术通过消融异常传导路径,成功率达95%以上;紧急情况下,需使用同步直流电复律快速恢复窦性心律。
发作时,患者可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颈动脉窦按摩)临时缓解症状,但需及时就医。长期管理需定期复查,尤其有心脏病史者应监测潜在风险。日常需规避诱因,如避免过量咖啡因或酒精摄入,保持情绪稳定。
准确诊断和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若出现持续心悸或胸痛,必须尽快寻求专业治疗。